智慧型手機評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科技中心/綜合報導

iPhone用戶最近有收到甚麼和「XX」一起成就「OOOO」的廣告簡訊嗎?原來這是業者由iOS系統內建的iMessage免費簡訊機制所發送的內容,如果不想再收到這種莫名其妙、又煩人的廣告,可以透過以下步驟防堵喔!

進入手機設定中的通知

點選訊息

選擇「只限我的聯絡資訊」

這樣以後不在你聯絡資訊內的人,就沒辦法濫發廣告簡訊給你囉!不過目前還不知道業者是怎麼取得用戶資料的,是不是哪裡又外洩資料了呢?

完整內容在http://phone.3cfyi.com


智慧型手機評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智慧型手機評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智慧型手機評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智慧型手機評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前一陣子因颱風過後,趁機整理了塵封在陽台已久的舊物。結果在角落一個大箱子裡居然發現一堆早已過期6年的保養品、乳液、香水等瓶瓶罐罐,而且都還「全新未拆」。我看著這些過期的「全新品」,有點訥悶自己到底什麼時候砸錢買了這堆東西?怎麼我一點印象也沒有。直到翻到箱內一張墨水早已模糊的收據,才想起這堆東西是某年出差時,在機場因「final sales」促銷加上當時離境在即,於是就「失心瘋」的從國外扛回來這堆「紀念品」。

對於自己當年「失心瘋的行為」,讓我想起《行為的藝術》這本書中所提到人們常因「對懊悔的恐懼」而作出失去理智的行為。這篇「對懊悔的恐懼」敘述:「真正愚蠢的是,連結對懊悔的恐懼與『最後機會』。」的確,往往很多「失心瘋」的購物行為,就起因於「最後機會」。這種情況在百貨公司年終慶、還是清倉大拍賣常常可見到許多女性購物者因為這是「今年最後一檔促銷」,所以全部的消費者像饑餓的狼般一撲而上。但是,「最後一檔」年年上演,從來沒有「最後」過。

作者魯爾夫.杜伯里(Rolf Dobelli)在內文更提到,因為害怕錯失良機,所以人們不斷用愚蠢的行為付出昂貴的代價,他舉例:當你正夢想一間獨棟房子,假若建商貼出「最後一個機會!」這句話會直直穿透大腦,讓你用驚人的價格買了最後這塊建地,這種對懊悔的恐懼,會讓你忘記去評估價格是否合理、讓你忘紀房地產並不會從今天起就全面停售。

魯爾夫.杜伯里指出,我們經常會「直覺地、無意識地」做出決定,犯下一大堆錯誤。例如在「傳染性偏見」這篇中問到:你會願意穿上希特勒的毛衣嗎?即便這件毛衣已經處理乾淨,且已與希特勒無關,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,應該還是不想穿上吧?!又例如,作者有一位法國戰地的記者朋友,有一回用華麗的酒杯宴請大家喝酒,有人對酒杯非常感興趣,於是問記者朋友在哪購買,結果她回答這是她從海珊私人官邸偷回來的,是海珊的酒杯。眾人一聽到這是海珊的酒杯,馬上咳得咳、吐得吐。

為什麼原本華麗的酒杯,一連上海珊的名字就令人心生作嘔?我相信這些華麗的酒杯一定已經被洗得非常乾淨,但是為什麼大家還是覺得噁心?作者在內文裡說:「人、事、物之間的連結作用難以視而不見,即便他們早已不復存在,或者只是如照片般無關緊要,這就是所謂的傳染性偏見。」試想在生活裡,是否我們因特別喜歡某人,所以,對他(她)所使用的物品產生關聯性的喜好,例如明星的二手衣是不是特別好賣?這些神奇的影響力不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,不經意的左右我們的喜好與行為。

魯爾夫.杜伯里是一位企管碩士、經濟哲學博士,但是他善長撰寫人們的認知偏誤,透過書中的這些討論,幫助人們在個人生活、經商、理財等方面清楚思考並做對決定。在《行為的藝術》一書中,作者探討了52個非受迫性行為的偏誤,每一篇都發人省思,也讓人會心一笑。

再舉一篇看完也很有感覺的內文:「為何爛理由也是理由」。作者引用了自己的塞車經驗作為開端。他說在動彈不得的車陣中,他焦躁不安,但是當後來每隔一段路看到就有告示牌顯示高速公路整修中,他反而就能安心的待在車陣中緩緩行進。作者解釋:「如果我們可以為我們的行為說出個理由,就能得到更多的諒解與協助。然而讓人驚訝的是:理由是否有意義,經常不是最重要的。……人們著迷於「因為」。我們使用這個詞,即使它無法令人信服。」作者回頭思考,其實開車的人邊開邊望向窗外,大概就可以知道外頭發生什麼事,但是,沒有一個「原因」的塞車卻讓大家感到焦躁。

我個人在閱讀本書時,每一篇讀完都有「哇!」的感覺,彷彿一顆顆電燈泡「叮!」的在腦中亮起來。其實寫在《行為的藝術》之前,還有一本《思考的藝術》,這兩本書應該合起來閱讀。《思考的藝術》則是探討52個非受迫性思考的錯誤。透過作者提出的各種故事與行為心理學,讓我們才「恍然大悟」,原來,我們這麼不經易的「想成這樣」或「做成那樣」。也許,這本書不一定能告訴你怎麼樣聰明行事,但是,讀完這本書應該可以讓我們盡量不再產生愚蠢的行為。 (作者薛怡青,曾擔任科技媒體記者,現任職於Readmoo電子書店)

《行為的藝術》

立即試讀:http://goo.gl/uR4CM

智慧型手機評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智慧型手機評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智慧型手機評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智慧型手機評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經濟日報╱林佳慧】
圖/經濟日報提供

隨著社群平台與智慧型終端普及,消費者邊看電視、邊透過智慧型手機、平板於Twitter、Facebook等平台進行討論等行為愈趨頻繁,近年來眾多專為電視節目設計的Social TV App,如GetGlue、IntoNow、Zeebox等紛紛出現,提供多樣化社群電視應用;付費電視產業也逐漸認同Social TV App的價值與商業模式,使社群電視服務產業鏈逐漸成型。

隨社群平台與智慧型終端普及,消費者邊看電視、邊透過智慧型手機、平板於Twitter、Facebook等平台進行討論等行為愈趨頻繁,近年來眾多專為電視節目設計的Social TV App,如GetGlue、IntoNow、Zeebox等紛紛出現。 (本報系資料庫)
社群電視隱藏的廣告商機,近年來引來付費電視業者關注。根據資策會MIC研究指出,2012年全球電視機產品具聯網功能的滲透率僅約三成,遠不及智慧行動終端,且原生於電視內建Social App社群應用仍偏少。

個人化手機、平板等終端出現,使業者在推動社群電視應用服務時,以智慧型手機、平板等「Second-Screen(第二螢)」終端為主流發展模式。此應用涉及跨終端訊息互通與整合,TV即時電視內容需可同步於行動終端運行,最簡單滲透各式終端平台是透過iOS、Android App應用程式,因此也快速推升行動終端上Social TV App數量。

傳統社群平台積極發展Social TV專屬功能,也促使應用軟體開發商投入Social TV、Second-Screen App開發;而既有電視影音推薦、評論App也尋求轉型機會,各大型頻道內容商紛紛發展專屬社群應用,帶動Social TV App快速蓬勃發展。

截至2012年底,專為Social TV應用開發之App數量已達150個,TV Apps朝向Multi-Function多功能整合演變,逐漸加入「check-in」打卡、即時投票、相關資訊連結、互動廣告等功能。

付費電視營運商旗下擁有眾多頻道,而各頻道內容與忠實觀眾群各異,為快速發展Social TV服務,多半採取併購或策略聯盟的方式與Social TV App合作;而Second-Screen App業者與營運商合作,直接存取頻道商、營運商電子節目表單,用戶可於單一App中快速查閱各頻道內容、社群討論熱度,以及眾多互動廣告內容,促使Zeebox等業者發展成為跨頻道、跨內容社群共通平台。

內容、頻道商、付費電視業者及廣告主逐漸認同Social TV Apps帶來的價值,也使Social TV App商業模式逐漸成型。Social TV App主要營收來源包含三大類:一、與廣告主或內容頻道商合作,配合電視頻道內容或廣告內容,客製化專屬Second- Screen互動活動,擴大頻道內容與廣告效益。

二、與付費電視營運商合作,導入社群討論平台,提供社群平台軟硬體整合、維護服務等,收取平台授權費用等。

三、隨著各社群平台快速擴展,並獨立發展各自API,有助吸引第三方應用軟體服務商加入,發展多元化服務,Social TV Apps業者也可收取API授權費用,創造穩定營收來源。

2012年Twitter與Nielsen策略聯盟,預計在2013年秋天推出「Nielsen Twitter TV Rating」。2013年2月,Twitter以9,000萬美元收購社群數據分析新創公司Bluefin Labs ,創下Twitter有史以來最高金額收購案。

過去業界著重如何將Facebook、Twitter等功能同時於電視螢幕中呈現,引發出如何在電視螢幕中輸入文字、提供用戶個人隱私保護等議題。隨智慧機、平版電腦等普及,消費者會邊看電視、邊使用個人手機、平板與他人線上討論與分享,也帶動眾多新創Social TV App於Second-Screen平台快速崛起。

Social TV App發展至今,服務價值逐漸為內容頻道商、付費電視業者以及廣告商重視,各領域業者也將社群電視服務與專業領域結合,如內容製作、頻道商整合節目製播與行銷資源,發展互動社群電視內容,可提高觀眾節目涉入程度。

智慧型手機評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